广州探索低成本可持续的低碳生态治水之路
一、生态修复“三板斧”:降水位、少清淤、不搞人工化。降水位,即河涌维持自然低水位运行。一般使河涌水位上游保持自然水位,同时确保河涌的最高水位不高于雨水口或者各类拍门(闸门)。低水位运行后效果非常显著:一是暴露沿线排口,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溯源改造;二是提高水体透明度,在河流水动力与光照作用的催化下,河内污染物会进行氧化降解;三是降低管道运行水位,实现了污水处理系统提质增效的目标;四是可以腾空涌容,降低河涌水位后,可以在汛期大大增加河涌调蓄容量,减少内涝发生。少清淤,是指河底的淤泥就地资源化利用。把淤泥平铺在河床底或堆砌在河床两侧,通过降低水位及种植水生植物,将淤泥内黑臭污染物逐步氧化分解,最终留下河沙等。过去,河底淤泥一直被认为是污染物,经常会采取工程措施将淤泥挖除外运处理,这种方法只能治标,清淤不利于恢复河涌生态,而且淤泥处置不当容易造成二次污染。不搞人工化,是不做人工化的生态修复举措。在总结之前治水经验的基础上,广州发现,以技术性的手段去进行生态治水,无论多么“犀利”的技术,总有费用高昂、治理效果不稳定、不符合实际需求等局限,因此,不采用生物浮岛、石墨烯净水、河涌曝气、水底绿植等人工化生态治水方式。
二、集约治水“三个不”:不建闸、不调水、不盲目对尾水提标一不建闸,底气在于清污分流的有效落实。针对雨季污水溢流、内涝频发等问题,广州市全力推进2.6万个排水单元达标及443条合流渠箱改造工作,推进清污分流整改,让“污水入厂、清水入河”。同时,成立市、区排水公司,大力推行排水一体化管理。二不调水,关键在于再生水的资源化利用。在全面截污的前提下,广州市采用附近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进行河道生态基流补给。三不盲目对尾水提标,信心在于交还自然净化。广州严格按照“水十条”有关要求,不采用简单地通过提高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来提高水质质量,而是充分发挥河涌自我净化能力,利用自然的力量来提高城市河道水的生态品质。广州在长期实践中发现,利用污水处理厂尾水补水方式,可以使尾水经过河涌、湖泊等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净化后才排放到环境中,对水环境改善十分有利。(来源:广州日报)